作者:黎荔大前天 景德镇走笔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大前天 景德镇走笔
文章图片
大前天 , 我和一大群孩子们坐西安至福州的高铁 , 八个半小时经19站来到了江西婺源 , 再驱车数小时一路折腾来到了千年瓷都景德镇 。
作者:黎荔大前天 景德镇走笔】越过了多少山河纵横 , 穿过了多少小镇悠长 , 终于来到这片昌江河之南的神奇土地——昌南 , 这正是景德镇的古名 , 中国的名字因你而命名 。 十八世纪前 , 欧洲人不会做瓷器 , 中国昌南镇的瓷器对他们来说是贵重之物 , 外国人读“昌南”发音不准 , 于是就有了“China” 。 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 如果说景德镇代表不了中国 , 那么其它的名镇就更没资格代表中国了 。
“釉色微微闪耀/撩动我的心跳/想起那些年/如青花的美好”
“走过丝路迢迢/漂洋过海去寻找/我还记得你曾留下的记号”
千万里只为了寻找你啊!一只光滑发亮的瓷器 , 在时间里 , 在曾经极度高温、现在却已冷却的幽幽蓝光中 , 缓缓旋转 , 如冰似玉 。
景德镇 , 这座窑火传承千年不断的古镇 , 正处在整体抢救性保护的氛围里 , 别的城市在大兴土木建造水泥高楼 , 这里却在大面积复原窑厂 , 让沉没于地下的陶瓷文化 , 一点点地重新成为这个城市最重要的气息 。 初到景德镇 , 会发现这个城市有落后的一面 , 规划毫无美感 , 也缺乏光鲜亮丽的现代建筑 , 但这只是表面而已 , 进入到它的内心 , 你会看到它的沉淀 , 它的深邃 。
作者:黎荔大前天 景德镇走笔
文章图片
景德镇百分之六十的人都在做和瓷器有关的工作 , 这个城市的人似乎心无杂念 , 单纯而专注 , 由他们所支撑的瓷器行业 , 仍在时间的长河里稳稳的行走 。 全世界的陶瓷艺术家、爱好者、收藏家都把这里作为圣地 , 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 , 在这里扎根 , 与这个城市 , 终生相伴 , 无怨无悔 , 这就是景德镇顽强的姿态 。 世界上生产陶瓷的地方有很多 , 但没有一个可以与景德镇媲美 , 它身上具备很多唯一的符号 , 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千多年来只做陶瓷的城市 , 它是世界上最专注的城市之一 , 它是唯一一个从未断过窑火的城市 。
在景德镇最繁华的市区中心 , 并没有怎么进行地产开发 , 而是将最幽深的山林湖泊、最稀缺美好的土地 , 都留给了古窑民俗博览区和陶瓷学院的用地 。 因此 , 在景德镇这个城市的心脏地带 , 台阶是瓷的 , 水沟是瓷的 , 路灯是瓷的 , 垃圾箱是瓷的 , 就连地面也是各种纹理的碎瓷片铺成的 。 站在这里一声呐喊 , 响声里也有瓷的律音 , 空清而韵长 。 景德镇就这样与世无争 , 素胚勾勒 , 一如初妆 , 自顾自美丽着 , 坐在古窑林立的泼墨山水画里 。 景德镇的魅力 , 不在表面的一砖一瓦 , 而在她那专注又认真的姿态里——“天青色等烟雨 , 而我在等你” , “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
这里空气湿润 , 昌江横流 , 无端端地就细雨微落 , 城市的气质如水 , 但不是一般的水 , 是深山里从兰花丛中渗出的 , 并且浸泡着古代青瓷的那种水 。 这水一滴一滴地在你的心里聚积 , 你的心慢慢变得空明澄澈 , 温柔而宁静 , 如白云一般自由地卷舒 。
作者:黎荔大前天 景德镇走笔
文章图片
今天 , 我和孩子们好累呀!从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清代狮子窑到明清御用“六式窑” , 跑了一个又一个古代制瓷作坊 。 我们去观摩还在用最传统的手工拉胚法来制作古法瓷的过程 , 当看着一堆泥胚 , 从一位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下 , 经历各个环节 , 变成一件件堪称艺术品的瓷器时 , 心里真是充满感动 , 这种感动不仅源自对劳动的尊重 , 更是对劳动可以创造出如此美的作品而感到震撼 。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硕果仅存 , 而景德镇的陶瓷手工艺者 , 仍有诸多活跃在生产制作一线上 , 他们都是些头发花白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了 , 还在为了给大家观赏到这个传统工艺而在努力工作着 。 年复一年 , 一笔一画 , 严格遵照古法全手工制作 , 拉坯、利坯、装坯、绘画、施釉、烧窑等主要工序 , 用最苛严的标准 , 来确保质量与品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