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校友买巧克力竟遭网暴,“情绪垃圾”必须清扫

近日 , 红星新闻报道了一起引人深思的事件 。 3月12日 ,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启动封闭管理 , 所有师生不得离校 。 4月2日 , 出于给校友们“带去一点甜”的好心 , 借住在好友家的该校学生陈真真自费5万余元 , 采购了78箱巧克力 , 经由校方消杀后送达同学手中 。 这一举动温暖了许多被“封”在学校里无法离开的学生 , 赠送者陈真真也因此被部分同学送上了“巧克力侠”的称号 。
|给校友买巧克力竟遭网暴,“情绪垃圾”必须清扫
本文图片

巧克力被送到学校后消毒 图据微信公众号“流落南方” 来源:红星新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 就是这样一则本该让人会心一笑的校园“暖闻” , 竟然在登上网络热搜之后 , 被某些网民恶意揣度引导 , 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网暴 。 一时间 , “舞女的世界我不懂”“你不就是想火吗”“你哪来的钱”“你为什么不去做志愿者”“为什么要买国外的巧克力牌子”……形形色色的质疑与谩骂开始充斥当事人的各个社交帐号 。 网络暴力来势汹汹 , 陈真真只要点开社交平台 , 几乎都是“99+”的未读消息提示 。 受此影响 , 陈真真一度想要“退网” , 但她最终想通了:既然错的不是自己 , 凭什么要对网暴分子退让?
幸而陈真真的内心足够强大 , 这才没有被网暴分子击倒 。 与此同时 , 多数网友也能以善意看待陈真真给校友送巧克力的善举 , 并未被少数怀有恶意的人轻易引导 。 在某种意义上 , 可以说这是一场“网暴未遂”事件 。 然而 , 并不是每个遭遇网暴的无辜者都能这么幸运 , 此前 , 舆论场上便发生过多起事件当事人不堪网暴、轻生逝世的惨痛悲剧 。 网络暴力泛滥 , 已然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 面对网暴乱象 , 主流舆论的态度相当明确 , 摆在网民面前的教训也十分深刻 。
很多时候 , 就像陈真真所遭遇的事情一样 , 当事人甚至可能因为做好事被人网暴 。 说到底 , 网暴的本质并不是正常的观点表达 , 而是负面情绪的失控宣泄 。 在规则不够清晰、制约不够有力的网络环境下 , 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点燃网络暴力的熊熊烈火 。 命途多舛的少年说上家人几句不是 , 因疫情而受困的人给伸出援手者的答谢费不够多……能对这些事发起网暴的人 , 其实就是吹毛求疵、故意找茬 , 从而倾泻心中的恶意 。 他们仗着网络假面的遮挡 , 把虚拟空间当成情绪的垃圾桶 。 对此 , 只有治理网络生态、完善平台规范、有针对性地加强惩戒 , 才能让这些“情绪垃圾”在网上消失 。
|给校友买巧克力竟遭网暴,“情绪垃圾”必须清扫
本文图片

被网暴后陈真真的手写信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每当网暴者的行为受到曝光或造成严重后果时 , 公众往往群情激奋 。 这份愤慨虽然源于正义之心 , 但我们还应注意:对抗网暴的最佳方式并非“以暴易暴” 。 把舆论“炮口”对准网暴者、对其全力开火并不困难 , 这也确实能让那些自以为不用负责的“喷子”付出代价 。 然而 , 在为网暴受害者“复仇”的同时 , 这种行为也进一步强化了网络让人发泄愤怒的一面 , 使得网络空间的戾气难以消解 , 甚至可能造成“逆向网暴” 。
通过强化社区规范、优化技术算法 , 平台可以让网暴言论更早地被识别出来 , 并受到相应限制 , 这也有利于改善网络环境 , 抚平网友情绪 , 促使其理性发言 。 归根结底 , 面对网暴分子 , 相比于让网友实施“江湖式”的正义 , 由负有监管责任的平台出手 , 执行“秩序式”的正义 , 才是更周全的处理方式 。 这当然对平台方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 但这正是互联网行业的责任之所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