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自愈的人.( 二 )
护士长的一声叹息 , 也让史铁生的幻想被彻底击碎 。
想到自己将要在轮椅上渡过余生 , 曾经的乐观坚强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
他曾尝试自杀 , 但没有成功 。
后来 ,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回忆道:“我没死 , 全靠着友谊” 。
在失去行走能力后 , 史铁生的朋友们 , 哪怕不是看望日 , 也会想方设法进来看他 。
他们给史铁生带来他爱看的书 , 一起唱他喜欢听的民歌 , 还专门凑钱给他买了辆手摇轮椅 。
朋友们的到来 , 驱散了史铁生内心的阴霾 , 也让他短暂忽略了死神 。
在命运的混沌之点 , 史铁生在星星点点的爱与善意中 , 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出路 。
他拿起笔 , 开始写作 。
1979年 , 史铁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1983年 , 他发表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首次获奖……
往后余生 , 史铁生用手中的笔 , 硬生生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
文章图片
想起电影《那人那山那狗》里 , 父亲曾对儿子说的一席话:“日子越苦越要有想头 。 人有想头 , 就什么都有了 , 没有想头 , 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 ”
诚然如此 。
就像那起早贪黑赶路的货车司机 , 夜不归宿扫荡大街的环卫工人 , 早出晚归连轴加班的互联网人 , 谁不是靠着对生活的盼头 , 捱过人生的一段段苦日子?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而这 , 也是史铁生在书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 。
或许 , 我们要比史铁生幸运得多 , 我们有健全的身体 , 生长在更好的年代 。
但漫漫人生长河 , 我们每个人总会经历一段暗无天日 , 无人可渡的时光 , 像考试落榜、公司裁员、家庭矛盾、中年危机……
每当这时 , 我们不妨像史铁生这样 , 在黑暗中探寻人生的方向 , 让希望成为心里的一股劲儿 。
当人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活 , 便能生出无限的动力与勇气 , 去抵抗命运的暴击 。
文章图片
迷惘时 , 学会与过去和解
成名后的史铁生 , 曾在和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时 , 问起对方的写作动机 。
对方坦然回答道:“为了让我母亲骄傲 。 ”
刹那间 , 史铁生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击中 。
他良久无言 , 回想起自己最初写作的动机 , 发现这个愿望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
如今 , 他已然是海内外声名鹊起的作家 。 可母亲 , 却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
这一刻 , 史铁生深切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 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
他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母亲不能再多活两年 , 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出一条路时 , 她却突然熬不住?”
更令史铁生感到煎熬的是 , 随着几篇作品获奖 , 有了名气后 , 恐慌也如潮水般裹挟着他 。 他害怕文思枯竭的那天降临 , 害怕再也写不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就这样 , 在如影随形的迷茫和恐惧中 , 史铁生来到地坛公园 , 再次陷入深度的思索中 。
迷迷糊糊中 , 他听见了内心的回答 。
母亲的离开 , 对她来说 , 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 他宽慰自己:“儿子瘫痪后 , 母亲心里太苦了 ,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 就召她回去 。 ”
而关于写作 , 他也想明白了 。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 , 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 写作并非为了名利 , 而是因为热爱 , 更是为了活下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夫妻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舒服?
- |幸福人生的基准线
- 都说青春是美好的 生活没有例外,如果有,那一定是你经历的不够
- |近期,收藏的来自生活的哲理文案
- 很想事不关己,却总无能为力
- 我的牵挂!
- 爱美的人,生活不会太差
- 李白|简单生活,如此甚好!
- 有种女人,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四季轮转 把生活过成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