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某种父母来说,最好的“孝”,就是给钱

父母|对某种父母来说,最好的“孝”,就是给钱
本文图片

昨天晚上 , 妻子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 , 让我们很意外的是 , 这个电话是她那个已经“失联”了3年多的堂弟打来的 。
我是认识这个“小舅子”的 , 说不上熟 , 但以前也多少见过几面 , 那时他还是个内向腼腆的小伙子 , 给我的印象还算不错 。
或许现在很多的农村男孩子到二十五六岁的时候都要面临一种窘境:父母觉得把你“培养”出来了 , 等着“享你的福”了 , 你却养连养活自己都难 。
我这个小舅子大概也是这样 , 只不过他走了一个极端 , 忍不了父母毫无顾忌的羞辱之后选择了“失联” 。
他这一“走” , 就是三年多 , 跟家里的所有亲戚朋友都断了联系 。
父母|对某种父母来说,最好的“孝”,就是给钱
本文图片

这些年我每年都去岳父家拜年 , 那边的亲戚朋友也都要轮流走一遍 , 有关这个小舅子的 , 我在今年春节的时候都有听过他父亲类似的言论:“找什么找?让他S在外面算了!就当我没养过这个儿子!”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这样说了 , 逢年过节的时候善良的亲人们总会去打听 , 然后说说好话打打圆场什么的 , 每到此时他们都会很愤懑 。
是的 , 在他老家的圈子里 , 他的评风很不好 。
他的父母对他极其失望 , 读了大学却挣不到几个钱 , 村里一起长大的伙伴孩子都上幼儿园了 , 他却还是个“DSH” 。 反正他就是一无是处 , “想到他就烦” 。
他的亲友及邻居们倒是常常提起他 , 不过大多不是出于真正的关心 , 而是把他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 “比上不足 , 比下有余”嘛!不管他们的孩子是否成才 , 他们总能在他身上找到优越感 。
父母|对某种父母来说,最好的“孝”,就是给钱
本文图片

反正据我观察 , 人们在背后对他家的事也都是当作一个笑话来看的 , 笑话他父母节衣缩食“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现在混得比自家初中毕业出去打拼的孩子还惨、笑话他就是“穷家娇子”的现实版 。
我三岁多的儿子今年春节就因为吃饭敲了两下碗被他外婆严厉地批评了一顿 , 理由不是规矩和教养 , 而是:“你那个舅舅小时候就喜欢敲碗 , 别跟他一样长大了去讨饭!”
她说这句话是压低了声音的 , 因为两家住得不远 。
我不知道他的其他亲友对他是否也是如此地嫌弃和忌惮 , 但在自己家里 , 这是显而易见的 。
我记得去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我们还讨论过他的事情 , 妻子对他“失联”的原因很好奇 , 觉得他应该是个有良知的人 , 再怎么地过年也得回家看看 。
“他哪有脸回来?都被埋汰坏了!”丈母娘这样说 。
大致就是说他爸妈喜欢四处张扬他的不好、表达他们对他的不满 , 导致人人都在看他的笑话、人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优越感 。
“我就不一样 , 自家的孩子 , 再不好也是自己生养的 , 哪能到外面说!我反正就从没在外人面前说过你们的不是……”她说 。
父母|对某种父母来说,最好的“孝”,就是给钱
本文图片

岳父或许是了解得比较多 , 他只是说了句老生常谈的话:“钱不是万能的 , 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他爸妈也不容易 , 为了供他读大学 , 起早贪黑的 , 他们比我还小好几岁 , 看起来比我都老多了 , 你看他们家房子 , 几十年都没翻新过 , 看着都寒酸!哎 , 希望越大 , 失望就越大呀!其实瑞瑞(他小名)是个好孩子 , 只是压力太大了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