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学术嗑CP”的方式 , 既有深入肌理的田野观察 , 也有逻辑严密的理论支撑 , 严格意义上来说 , 沈奕斐是真正的“嗑学家” 。“当我们‘嗑CP’的时候 , 是看到了理想的亲密关系 。 ”在沈奕斐看来 , “嗑CP”并非人们因为不相信爱情而另寻的情感代偿 。 相反 , 愿意真心投入的人 , 恰恰是因为内心相信爱情的存在 , 对美好的亲密关系充满了向往 。
 
本文图片 
沈奕斐B站视频《嗑CP有多快乐?BKPP是真的吗?》截图
过去 , 我们只能在小说里寄托情感 , 而随着图像时代的全方位到来 , 爱情也被尽可能的可视化 。 在具象的画面里 , 粉丝们拥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 “他们两个人可能只是互相看了一眼 , 我们就想象成这是‘拉丝’眼神 。 你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 你说这个多好玩呢?”
沈奕斐发现 , 那些让人心动的细节往往代表着我们自己对爱情最美好的向往 。 无论是不计回报地为对方付出 , 还是相濡以沫的依赖和信任 , 当“爱情中最美好的部分”被单独抽离、放大呈现出来 , 我们大脑里也会相应地分泌多巴胺 。
那些观众随时随地捧着手机、不自觉地“姨母笑”的行为 , 其实是有相应的学术解释的 。
“人类总是倾向于体验 , 感受有时不分正面与负面 。 ”就像看恐怖电影时 , 我们既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恐惧和刺激 , 又不必真正面对生命危险 , 嗑CP让我们体验亲密关系中的甜蜜心动、辗转反侧 , 又规避了现实中真正的分歧、争吵 , 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 。
因此 , 常有人说:“谈恋爱不如嗑CP” 。
 
本文图片 
但沈奕斐并不这么认为 。 在她看来 , 亲密关系带来的并不止是幸福愉快的感受 , 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自我成长 。 “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完美和自洽的自我 , 我们就是在冲突和碰撞中不断颠覆自己 , 不断发现自己 , 不断成长的 , 亲密关系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 ”
“嗑CP”更像是一种对亲密关系的社会学习 , 沈奕斐所做的 , 正是阐明现象背后的逻辑 , 提供解决困难的途径 。 “我不管是参加《90婚介所》也好 , 《再见 , 爱人》也好 , 《没谈过恋爱的我》也好 , 都在考虑怎么能够让观众一方面感受到甜蜜和开心 , 另一方面增加一些获得感 。 ”
所谓获得感 , 就是从他人的关系里收获自己的体悟 , 找到自己解决问题、通往幸福的途径 。 沈奕斐说:“在我们自己没有亲密关系的时候 , 我们通过恋爱节目 , 通过这些专家的解读 , 其实也能让人有所成长 , 我希望能够起到这样的一种作用 。 ”
甜甜的恋爱 , 何时轮到我?
从初次相见的无措与尴尬 , 到相处过程中的笨拙与退缩 , 《没谈过恋爱的我》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两个人看上去明明都很优秀 , 但是他们却好像没有办法顺利地进入亲密关系?
 
本文图片 
事实上 , 对于可能萌芽的爱情关系 , 不主动争取 , 遇到问题立刻退缩的人 , 往往内心并不相信爱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 节目里 , 沈奕斐告诉这些或敏感、或社恐的年轻人:“如果你希望别人走进你的生命里 , 你得打开一扇窗 。 ”
年轻人们之所以一边说着想要甜甜的恋爱 , 一边固步自封 , 沈奕斐道出了这种心理的微妙之处 , “他们不一定是不相信爱情 , 而是觉得可能别人会有好的爱情 , 但是跟自己没有关系 ,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进入爱情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说起爱情最理想的状态 为什么浪漫期的结束是爱情进入了新阶段?
- 恋爱 恋爱中最需要的情绪
- 想起刚毕业那会儿 为什么男人更愿意尊重有钱的女人?
- 今天看到有个粉丝在后台留言问:和恋爱多年的男友已经闹翻了 感情之中,别期待对方只会为自己付出
- 睡眠|压力肥:总瘦不下来的人,看完这篇请扪心自问,你为什么胖
-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宁可送外卖,也不愿在公司里做销售?
- |约会与恋爱期间,恋人常玩的心理把戏
- |“我们在相亲,而不是谈恋爱”,33岁优质剩女相亲遭拉黑
- 恋爱|男人不向你坦白这三件事,说白了就是不爱你
- 小品 小品《我想谈恋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