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二 )


同频 , 指的是彼此有机缘共处同一个时空 , 共情则是同频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 这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
彼时彼地 , 梁实秋也早已改变了对冰心的看法:
“逐渐觉得她不是恃才傲物的人 , 不过对人有几分矜持 , 至于她的胸襟之高超 , 感觉之敏锐 , 性情之细腻 , 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 。 ”
年轻人在一起多的是浪漫和热闹 , 冰心和梁实秋之间则更多了一份温厚和懂得 。
相知 , 从朋友到知己
然 , 两人的关系仅止步于此 。 1927年2月 , 梁实秋与程季淑结婚了;1929年 , 冰心则与吴文藻结了婚 。
冰心和吴文藻新婚后不久 , 梁实秋和闻一多同去他们新居拜访 , 两人左顾右盼 , 缓缓踱了一圈之后 , 又同时出门了 。
新人正困惑不解之时 , 只见两位先生手里拿着烟又回来了 , 笑说:“你们屋子内外一切布置都不错 , 就是缺少待客的烟和茶 。 ”
冰心恍然 , 心内感激 。
真正的朋友便是如此吧 , 从来不会当面揭穿你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 只会不动声色帮你把事情做好 , 并且不求任何回报 。
不久后 , 冰心夫妇去上海任教 。 1930年 , 梁实秋也应聘到了青岛大学 。
梁实秋知道冰心一直对青岛殷殷向往 , 便三番五次写信给冰心夫妇 , 告诉他们带着夫人和孩子在海边捉螃蟹、掘沙土是如何如何有趣 , 并邀请他们来青岛 。
但此时的冰心身体一直抱恙 , 常周期性呕血 , 缠绵于病榻之上 , 去青岛小住的夙愿终究是未能实现 。
人生这趟列车 , 有人上 , 也有人下 , 年轻时候无话不谈的朋友 , 也常因为结婚有了孩子而渐渐疏远 , 终至陌路 。
但也有一些朋友 , 即便很少见面 , 也依旧宁静淡远 , 再次相逢 , 感情依旧不变 。
1937年 , 日寇侵华 , 北平陷落 。 梁实秋来到昆明 , 后又转重庆 。 1940年 , 冰心和吴文藻也来到了重庆 。
冰心夫妇住在歌乐山上的屋子四四方方 , 她取名“潜庐” 。 此地虽简陋 , 然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梁实秋、老舍、巴金、郭沫若等人就常去造访 。

梁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本文图片

冰心如此描述那段时光:“夜中一灯如豆 , 也有过亲戚的情话 , 朋友的清谈 , 有时雨声从窗外透入 , 月色从窗外浸来 , 都可以为日后追忆留恋的资料 。 ”
有一次 , 梁实秋途经歌乐山去城里办事 , 没来得及下车造访潜庐 。
冰心知道此事后写了一封信给梁实秋 , 薄嗔道:“你近来如何?听说曾进城一次 , 歌乐山竟不曾停车 , 似乎有点对不起朋友!”
这便是朋友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 , 你同我说真话 , 我与你诉衷肠;你对我坦诚相待 , 我与你情真意切 。
彼此之间不因迎合而矫揉造作 , 也不因讨好而虚与委蛇 。
如此相处 , 无须顾虑 , 也无须防备 , 这样 , 心才不会累 , 关系才长远 。
梁实秋在重庆的居所名曰“雅舍” , 因他天性开朗风趣 , 常是高朋满座 。 1941年1月5日 , 一帮朋友给梁实秋过40岁生日 , 梁实秋让冰心题字 。
冰心略一思索 , 一挥而就:
“花有色、香、味 , 人有才、情、趣 , 三者缺一 , 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
我的朋友之中 , 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 虽然是一朵鸡冠花 。 培育尚未成功 , 实秋仍须努力 。 ”
众人抚掌大笑 , 乐 。
在风趣的梁实秋面前 , 温婉的冰心骨子里那点俏皮展现地淋漓尽致 。 而梁实秋也很珍惜冰心的这幅题字 , 去台湾后一直带在身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